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Élégie

綠咪拍攝,擱淺在某海岸的漂流木,私以為滿有這首曲子的孤寂之感......

馬斯奈的《哀歌》悼念著失去的愛戀,沉鬱的旋律中帶著幾絲甜美妖嬈,歌聲與大提琴交織著,伴著樂曲的流轉無比地柔媚,口韻中一股又甜又苦的濃膩情調,鋼琴寂寥地閃動,彷彿為歌曲點亮了更為蕭瑟的燈光,整曲的耽於自溺,結尾處卻輕巧地淡去,好似重彩的畫面卻有大片的留白,甚至在留白處再抹上幾絲粉霧狀的淡彩......法國人真擅長作這種酥軟朦朧的歌曲,讓人聽了也禁不住心神蕩漾。十九世紀的音樂流傳至今,版本自然多不勝數,在這邊放上我喜歡的幾個:

Philippe Jaroussky:

我對假聲男高音的印象常是巴洛克音樂、很多的花腔和美麗的聲音、冷靜的詮釋,甚至是不帶感情的。聽到假聲男高音唱浪漫派的曲子,一開始還真是有點吃驚。不過,這首曲子用這樣的聲音演繹,還真是別有美感。相較於義大利,法國歌曲顯得較少激情,我猜,對於音樂,法國人可能比較喜歡輕描淡寫的方式吧。於是,假聲男高音這樣節制而剔透的音色,在演唱時線條格外明晰,有種濡濕、微冷的感覺,總讓我想起初冬時漾著濛霧、露水深重,飄著微雨的草地。
點這裡聽歌


Rosa Ponselle:

這個版本是用管絃樂伴奏的。號稱「史上最美音色」的羅莎龐賽爾,是傳奇女神瑪莉亞卡拉絲的超級偶像,她的聲線既柔潤又朗闊,就算是傑出如戰後名伶那輩,直到現在也難能找到能與之匹敵的聲音......不知道是不是現代錄音技術太好了,缺點無所遁形?龐賽爾在這邊真是美妙極了,我連續找了幾個女高音演唱這首歌的錄音,都沒能再找到像她一樣,若非用聲用情不夠深刻,要不就是太忘情放縱,都有可惜之處。這縷輕柔的、彷彿綿綿不絕的美聲,極適合在雨夜孤燈下獨自聆聽,氣氛很好,有種喧嘩後的寂寥所鋪展的詩意......黑膠唱片播放的版本更是迷人,好似龐賽爾女士真的「活」了起來.......不過,若心中真的悲慟莫名,建議還是暫時佈置個比較溫馨的氣氛,換聽陽光一點的歌曲,對心理健康或許比較有好處......
點這裡聽歌
這裡有黑膠唱片播放版的,非常讚,不聽可惜


Giuseppe di Stefano:

史第法諾的聲音很適合唱這種抒情的曲子,我很難形容聽他唱歌的感覺,簡而言之,就是自然,只要他開口,歌就是歌,而且是人唱出來的歌,幾乎是把音樂「說」出來般,歌聲傳達的情意簡直如同本能,熱情而不造作,這套本領我似乎只有在貝岡吉身上看過,其他男高音的歌聲好聽歸好聽,但好像就沒那麼靈活生動,就算是金嗓如多明哥,唱起這首歌來好像有點少了什麼(雖說如此,多明哥唱的仍是很棒的版本)。錄音的年代是1944年,史第法諾23歲,正值青春年少,嗓音仍光輝燦爛,還未像後來因過度磨損而變暗,這是我最喜歡的母語非法語的男高音演唱的版本。
點這裡聽歌


George Thill:

無論如何這還是一首法國歌曲,在語言上本國人是更占優勢的。喬治提勒這個版本就是如此,不但擁有一條渾然天成的美嗓,更重要的,是他對歌詞語韻的掌握,明明是這麼內斂,不放縱聲情的詮釋,一聲一嘆一吐息,都像有某種含意一般,就算不懂法語,也會被他歌聲裡的懇切打動,如果雅洛斯基的版本是清爽的冷盤沙拉,那提勒的的版本就是法式肉凍,一樣是冷涼清爽,但是味道更加濃厚一些,還加上很多膠質,QQ黏黏的。跟史第法諾的明朗開闊是兩樣風情,尤其他的錄音多在二戰之前,多了一絲戰間期獨有的徬徨、頹靡的氣質,既是憂傷沉溺、也是縱情揮霍,還有後世再難尋得的優雅雍容......提勒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是一絕,就算是自尋煩惱,也是有番瀟灑的氣韻,後面順便附上。
點這裡聽歌
春風啊,為何喚醒我


作為BGM的Élégie

去年巴黎歌劇院當家首席,一代芭蕾名伶Aurélie Dupont退休公演堪稱該單位的「年度盛事」,公演的前導預告片就是使用《哀歌》作為背景音樂,在芭蕾《瑪儂》裡頭,這段音樂是描述女主角瑪儂與男主角德葛羅重逢的場景。管弦樂搭配劇情中的無奈十分合襯,用在預告片裡,暗示著首席紅伶即將告別舞台,伴隨劇院昏黃的燈光,寂寥之情油然而生,雖然時過境遷,都彭小姐如今已經是舞蹈藝術總監,除了沒再挑大樑上舞台擔任一線舞者之外似乎也沒離開歌劇院,預告片裡的感傷,在我看起來有種微妙的好笑(喂!﹚,不過,音樂搭配著影像看,憂鬱的氣氛仍是十分動人的
Aurélie Dupont 的退休預告片

芭蕾正劇裡的「哀歌」場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