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James Horner

雖然不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不過,畢竟是大師的代表作,就拿來當刊頭圖片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鐵達尼號1997年電影

作曲家詹姆斯霍納幾天前因為飛航意外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這消息來得簡直措手不及。

雖說,其實他的音樂在過往不算是我的菜,總覺得豪壯有餘而細膩不足,雖然總有著好聽又流暢的主旋律。大學的時候曾經開玩笑地稱呼他是「美國三粗」,用來涵蓋我覺得作曲氣勢龐大恢弘卻有些粗糙缺乏層次的曲風,那個時候被我貼標籤的還有漢斯季默跟約翰威廉斯。偏偏這三位作曲家都非常有名,不但產量大,粉絲也多,我敢說,上博客來「電影原聲帶」區查詢的時候,電影原聲帶有眾多都是出自他們三人之手,更好笑的是,明明說人家是「三粗」,原聲帶倒也買了一大堆,真不知道在想什麼。其實現在聽起來,詹姆斯霍納或是約翰威廉斯的音樂都還有其細膩之處,最粗線條的應該是漢斯季默啦......

霍納的作品很多,而且名作也不少,比方說《光榮戰役》、《美國鼠譚》、《歷險小恐龍》、《長路將盡》、《阿凡達》......我自己很喜歡《美國鼠譚》和《歷險小恐龍》,有些片段簡直寫得晶瑩剔透、感人至深,光是聽著音樂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不過,我想大眾最熟悉的,應該是1997年威震八方的《鐵達尼號》了吧,這部著名電影獲得了11座奧斯卡金像獎,其中包含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電影歌曲,詹姆斯霍納於是變成聲名赫赫的電影音樂作曲家。雖然個人並不覺得鐵達尼號是他最好的作品(我會封他作「三粗」很大一部分是這部電影配樂的原故),不過認真聽來,他的確是個厲害的作曲家,一張一個多小時的配樂中濃縮了古典交響樂、新世紀音樂、電子音效和人聲,運用得信手拈來,毫不勉強,也的確有著強烈的戲劇效果,能將這麼多種元素同時運用而不突兀,讓聽者聽得暢快,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功力了吧。

不過,霍納的事蹟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並不是鐵達尼號,而是2004年的《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當時原聲帶的專輯說明是這樣寫的:由於電影公司高層不滿意原配樂加布里亞德 (Gabriel Yared)的曲子,於是在電影上映前三週將他的配樂撤下,緊急換由霍納上陣,於是霍納在不到三個禮拜的時間寫出規模宏大的背景音樂(包含演奏、錄音),如果是小品溫馨文藝路線,三個禮拜也許算是可以勉強為之,不過木馬屠城記可是所謂的「史詩級大片」,當下深刻覺得這個作曲家真是不簡單。雖然以曲風論,我向來是比較喜歡加布里亞德,不過能在三週不到的時間趕出作品來的霍納,也真可謂傳奇人物了。創作力這麼豐沛旺盛,手腳又快,也無怪他的作品總是占據著「電影原聲帶」類別中的廣大疆域。

── 雖然我這裡還是要放個馬後炮,實際上聽過兩個版本的原聲帶,我還是比較呷意加布里亞德的版本,霍納老兄的作品......怎麼聽就是有種粗糙的感覺,有些地方很像將他自己從前作品拼貼起來的的大雜燴,不知是否為準備時間不及所致。亞德的音樂裡,影像感和氛圍感都非常強烈,真可謂懾人心魄,大大改變我對亞德的印象。原本我一直以為亞德只會作像《英倫情人》這樣文藝抒情的曲風,沒想到他也有這般壯闊豪邁的時刻。聽說當初是因為製片公司因為嫌棄亞德的音樂「太老氣」而換下他,實在很想問問製片公司:你們在想什麼呀?──

底下,來放上我自己最喜歡的霍納的傑作吧。


圖片來源:Amazon網站
我似乎較喜歡他早期的作品。1986年出品的《美國鼠譚》,稱得上是相當經典的代表作,從一開頭就很美妙,幽深靜謐的小提琴獨奏,低吟的木管私語,交織著以管絃樂帶動、凜冽的寒風,人聲彷彿深夜中的微光,銅管與鐘聲就像即將到來的希望,光亮有如旭日東昇,旋即由長笛帶著回歸平靜,類似巴拉拉卡琴的撥弦聲與低吟的合唱,聽來又無比的溫馨,真是無論在哪個年紀聽都會非常感動的作品。
推薦曲目: An American Tail - Main Title


圖片來源:Amazon網站
《歷險小恐龍》是1988年的作品。不過,我真正認識這部影片時要等到恐龍弟出生那年,從一開頭,那種原始的洪荒氣氛就令人驚嘆,音樂所能展現的遼闊視野,恐怕是迪士尼卡通配樂難以望其項背,也是日後的霍納同類型作品(如《阿凡達》)再也無法企及的。《歷險小恐龍》不僅有高山與荒野的遼闊景致,同時也有溫馨可愛的時刻,如小恐龍的戲耍,家族團圓的和樂,都令人過耳難忘。當然,也可能摻雜了許多童年美好的回憶。這部動畫是在我和烏鴉妹的哀求下買的,當時幾乎是翻來覆去地要把錄影帶看壞了,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恐龍弟,不知道是不是長時間這樣耳濡目染地「胎教」,出生以後才那麼喜歡恐龍吧。這部電影配樂中令人難忘的音樂很多,光是開頭就讓人悠然神往,不過我推薦最後一首,就是在跑工作人員字幕的時候會播出的曲子,幾乎就像在幫整部電影總複習一般,甜蜜、優雅又寬廣,讓我想到12歲的那個午後,沿著灑滿陽光的大道全力向前奔跑......
推薦曲目:The Land Before Time - End Credits



圖片來源:Amazon網站
不過,如果要問我,詹姆斯霍納的電影配樂作品裡頭,我最屬意哪一部呢?我的答案是這個:1995年出品的《真愛一世情》。其實,如果單就電影來說,這部電影實在很難引起我的共鳴,總覺得編劇導演偏心偏很大,集中火力強調布萊德彼特那個角色,整部影片看完還是搞不懂這部影片除了「賣帥哥」之外還有甚麼弦外之音,後半部節奏趕得簡直很難進入情況,對二十世紀初美國歷史背景不夠明瞭的文化隔閡,讓要理解這部電影欲彰顯什麼更是不容易,Jim Harrison的原著小說所要表達的含意應該是更深一層的吧。雨果曾經讚美威爾第的歌劇《弄臣》,藉由音樂的力量,表達了原本小說裡無法表達的地方。我想,霍納的配樂也有一樣的效果,電影畫面和劇情線難以交代的地方,由音樂拉出了美麗的線條,撐起了整個故事的情感,《真愛一世情》當年會那麼紅(我的同學們─尤其是女生─簡直為之瘋狂),說不定背景音樂居功厥偉呢。氣氛的營造簡直無可挑剔,旋律如歌一般優美,當閉上眼睛聆聽音樂的時候,簡直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和壯麗的山巒,微風吹來草香,小木屋的壁爐裡躍動著溫暖的爐火,多麼心曠神怡!這部電影原聲帶當年陪伴我度過美好的青春歲月,錄音帶給聽得都磨壞了,幾年前才又重信購入CD版。不過,電影是一直等到開始工作後才有機會觀賞的,不看還好,一看簡直大失所望,覺得電影糟蹋了音樂,還花了一段時間把畫面忘掉,才不致干擾欣賞音樂時的片縷幽情。這部配樂中,我推薦第二首〈The Ludlows〉,從悠悠的鋼琴聲中開始,樸實的旋律,帶著美國西部的明朗風情,接著管絃樂加入,彷彿駕馬奔馳,愈發遼闊,徜徉在無邊無際的大地,木管帶來和煦的溫度,如同春風拂面,主題明晰,層次亦豐富,最後,再由小提琴二重奏收尾,綿延悅耳的主題,到這裡有了美好的結束。烏鴉妹曾敘述:她高中畢業典禮時學校就播放了這首曲子,害現場同學哭得淅瀝嘩啦,臺灣的電視連續劇,好像有陣子也很喜歡拿這首權充某些「感人時刻」的罐頭音樂......
推薦曲目:Legends of the Fall - The Ludlows



不過,就在近年來覺得霍納的作曲風格已經逐漸走入千曲一腔、了無新意時,昨天卻又偶然發現了這個:

圖片來源:Amazon網站
這不是電影原聲帶,這是霍納為挪威的小提琴與大提琴演奏家薩穆爾森兄妹所作的雙提琴協奏曲《雙人舞》。就像傳統的協奏曲一樣有著三個樂章,二十多分鐘的音樂裡包含著御風而行的樂音,無比精巧,悠柔而緜長。弦樂深情繾綣的音色,在此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一開始的纏綿悱惻,到第三樂章的慷慨激昂,就像胸中難以遏抑的謳歌,歌詠著劃過了天際,翻山越嶺地越過海面,讓聽者隨之心神跌宕。不同電影音樂中有時刻意的煽情高潮,協奏曲在音樂上可以鋪陳的空間果然大得多,氤氳中鳴動的弦樂聲響中所涵蓋的,似乎是個更廣袤無垠的空間,多麼希望有哪個好心的編舞家,把這首美麗的作品編成真正的「雙人舞」啊。專輯今年才上市,在臺灣出版的日期是6月5日,算起來也不過就是這個月,霍納過世的日字是6月22日,離專輯上市也沒幾天......多麼可惜!我不知道這張雙小提琴協奏曲是否就是他的天鵝之歌,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這個世界失去了一個勤奮、多產又傑出的作曲家,如此意外、如此突然,教人無暇準備,霍納今年才61歲 ── 對,我會說「才」61歲,這個年歲,這應該是一個音樂家的樂思臻至成熟的時刻,華格納的《指環》全劇就是在他61歲的時候付梓,威爾第甚至在74高齡作出震古鑠今的《奧泰羅》── 日後,上哪再去找一個「可以在三週之內作出一闕大曲子」的作曲家呢?霍納的作品不乏粗礪的急就章之作,但也常見細膩深刻的好作品,去蕪存菁之下,分量依舊可觀,聽著音樂的此刻,只覺得心中因為惋惜,真正地抽痛了起來......
推薦曲目:James Horner - Pas De Deux (Double Concerto)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