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Tamara Rojo

沒看過Rojo正式錄影的全場雷蒙達,只好憑照片想像了。所幸單場表演的錄影還是有的,這個角色的風格與氣質,還滿適合她的哩。This picture from:Gallery – English National Ballet – Tribute to Rudolf Nureyev (Rojo lead)

嚴格講起來,最開始的時候,Tamara Rojo並不是我的菜。

來自西班牙的Tamara Rojo有著一雙又黑又圓的大眼睛,線條柔和的鵝蛋臉,笑容非常甜美,還不知道她的年齡時,我一直以為她比她的另一個著名的西班牙同鄉Lucia Lacarra小個三、四歲,後來才知道她比較年長。Rojo小姐的演出很典雅,舞步節制不放縱,有時甚至會被批評為「保守」,風格乍看之下不太像典型刻板印象裡那種熱情如火、佛朗明哥式的西班牙,不過,倒讓我聯想起另一個來自西班牙的歌劇女伶 ── 技術高超、以薄如絲綢的弱聲響譽國際、演出卻從不放縱誇張的卡芭葉女士。好玩去Google了一下圖片,意外發現這兩位不同世代、各自領域的首席,面相居然有幾分神似哩。(又或者,西班牙女郎長得都很像呀?)

第一次看到Tamara演出,是她還擔任英皇首席時,與古巴裔男首席Carlos Acosta合作的麥克米蘭版《羅密歐與茱麗葉》,那可能是她的錄影裡最有名、也是最受歡迎的舞碼,但是,坦白說我覺得她在那場演出狀況不頂好,有支腳總是卡卡的,不知道是不是受過傷的後遺症,男主角Acosta粗獷的外型和氣質......很不「羅密歐」,加上已經有超級巨星Alessandra Ferri兩個經典錄影珠玉在前,光是樓臺會雙人舞,兩相比較,總覺得還是前輩Ferri的版本較優,輕靈漫舞時簡直要御風而行了,Rojo雖然年輕漂亮,作表間就是有點鈍重的味道,於是,當時對她的印象並不算很好。(有興趣的可以上YouTube上找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陽台雙人舞」(Romeo and Juliet Balcony Pas de Deux),保證錄影一牛車,看了就知道,我並沒有偏袒Ferri。)

再一次認真看她的表演,是她在2009年演出的《神殿舞姬》。我對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整體美學素來沒什麼信心(真的,服裝設計有的很抱歉,佈景也...掩面),英皇的舞姬採的又是我不喜歡的馬卡洛娃版本,一開始我和烏鴉妹本來沒抱什麼期待,沒想到,Rojo和Acosta在這場演出的搭配出乎意料地好,整版看完,感動得熱淚盈況,久久不能自己。Acosta的索羅爾是個外型剛猛、但舉止有點笨拙的大男孩,傻氣的表情透露著不諳人心險惡的坦率,Rojo的妮姬雅既純真又熱情,舉手投足之間無比柔和,不僅具備成熟女人的性感風情,仍還保存著少女般的無邪嬌憨,第二幕被毒蛇咬到殞命的那段,令人由衷為她惋惜。徒勞的夢境、虛無縹緲的幻影,無法挽回妮姬雅已經逝去的現實,看著不堪週遭豺狼虎豹算計捉弄而雙雙走向毀滅的這對戀人,除了遺憾,更多的是同情與憐憫。那時候才赫然發現:其實這位女首席還真的不錯,演出踏實且具備深度,是個相當耐人尋味的舞者。
─ 關於《神殿舞姬》,烏鴉妹那邊有非常詳盡的介紹,有空可以看看這邊喔:現實的悲劇,幻夢的迷醉 ─《神殿舞姬》(La Bayadère) ) ─

 
沒耐性看冗長的大全篇的朋友,可以看這段兩分鐘的「懶人包」預告片,看過之後就大概知道內容在演什麼了。兩位女主角都很漂亮,男主角也很稱職,算是近年來《神殿舞姬》裡水準最平均的。(2012POB版的男主角Josua Hoffalt表現就有點令人「矮油」,第二女主角Ludmila Pagliero氣勢矮了女主角Aurélie Dupont一大截,並不能算是水準很好的表演,同年度俄羅斯波修瓦舞團的ZakharovaAlexandrova兩大女角舞得虎虎生風,但男主角 Vladislav Lantratov有點生澀,對戲的時候難掩稚嫩的痕跡,和女主角的互動不算是真的很到位,是很可惜的地方再晚個一、兩年,Lantratov的表現就很棒了,今年度的《茶花女》裡頭他真是超優錄影要達到盡善盡美實在很不容易啊!)

《神殿舞姬》之後,又陸續看了許多她的錄影。我逐漸發現她是位很棒的雷蒙達、很迷人的瑪儂,雖然只在ENB的頻道上看到她的《睡美人》預告片,但我相信她的奧蘿拉公主一定很出眾,當然,像吉賽兒、姬特麗這種傳統型的角色,她應也能發揮妥善。Rojo不是精靈型的輕巧舞者,她個頭不高,身形豐滿,體格上比例不算頂好,離所謂「五短身材」相去不遠,又像Aurélie Dupont或Evgenia Obraztsova那般有張大臉,不過,這些都無損於她在舞蹈上的表現。她的技術紮實穩健,但是甚少賣弄,所以,如果抱持著「看特技」的心態去看她的芭蕾表演,恐怕是會有些失望的。雖說如此,她的演出就是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讓人移不開眼睛。舉個滿有趣的例子:

我通常拿《唐吉訶德》第四幕大雙人舞當作給學生觀賞的芭蕾入門影片,因為那一段舞蹈音樂輕快,節奏又明顯,觀舞的時候可以順便帶著學生打拍子,特技動作應有盡有,不怕像《天鵝湖》有冷場的危機(第二幕白天鵝雙人舞對兒童來說十分艱澀、速度太慢,很悶,第三幕黑天鵝大雙固然非常精彩,可是歷時太長,定性不好的小鬼怕是還沒看到重頭戲就坐不住了),幾年前我通常拿ABT在1998年由Paloma Herrera和Angel Corella主演的影像當教材,男主角Corella那時候24歲,正當年輕有為、英姿煥發的時刻,他也是西班牙人,這種拉丁情人的熱情勁頭由他詮釋再合適不過,搭上來自阿根廷的拉美女郎Herrera,氣氛好得不得了,中間的男主角獨舞連沒什麼雅興的小男生都會讚嘆「好棒、好帥」的,上起課來效果很讚。可是去年上課前發生了點小狀況:我帶錯了放影片的隨身碟,更慘的是上課5分鐘前才發現這件事,驚慌失措地居然在Youtube上找不到Corella那支影片,緊急用了Rojo和Steven McRae連袂演出、畫質不頂好的影像替代,當我看到頂著一頭金髮的Steven McRae出場時心裡直嘀咕:感覺根本不對,怎麼看都很不「西班牙」!Rojo乖巧的氣質演起姬特麗這種狂野嗆辣型的女孩也很好笑,明庫斯輕快爽朗的音樂到了ROH居然變得托泥帶水,啊,算了!勉強將就,等午休時再重新找一次Corella他們好了......雖然這麼想,可是McRae跳得真好,「走得像飛」(不是逃跑喔),Rojo的足尖穩得令人驚奇,相較起來,Herrera搖搖晃晃的,就有點美中不足。不過,這還不是重點,Coda時我照例帶著學生數女主角鞭轉的圈數,通常這是最熱血的時候,小朋友真的很「認真計較」,有的還會要求「再放一次,因為剛剛沒看清楚」,Herrera的圈數硬是比標準的32大迴轉多出個好幾圈,看起來很過癮,但是我對Rojo受過傷的腳很沒信心,她能轉那麼多圈嗎?很多她那個年齡的女舞者遇到32圈鞭轉的時候都會自動省略圈數,我也不是沒看過只轉6、7圈草率收尾的錄影,尤其Rojo的轉速看起來不是很快,哪曉得,一圈、兩圈、三圈......我們緊盯螢幕一圈圈地數,她居然轉了40圈!看來她也是會表演「特技」的......看完之後,好幾個小孩情不自禁地在坐位上直鼓掌,忘情地稱讚道:
「真是太好看了!我們再看一次好不好?」當時沒覺得有什麼大了不起,因為通常學生看過傑出的唐吉訶德大雙之後反應向來如此,直到下午該年段第二個班級開始上課時,我拿出了壓箱寶貝 ── Herrera跟Corella的影片(午休時終於讓我找到了),哪曉得影片一開下去,居然有小朋友失望地撇嘴道:「哎唷!老師,怎麼會是長這個樣子啦?隔壁班說他們早上看的是穿紅裙子的女主角,那個超漂亮...我要看那個啦!」只有一個人抱怨也就算了,頭疼的是她還有應聲蟲......嘖,原來班級之間還會對科任課內容口耳相傳啊,真是......我耐下性子來說服他們:
「這篇也很棒,而且這個美國版的速度比較快,看了比較不會想睡覺喔!」怪哉,黃裙子跟紅裙子有差那麼多嗎?我就是呷意ABT的,英皇那版的速度我不太適應,太慢了.....好不容易看完整場表演,學生歡呼叫好之餘,還不忘「提醒」我:
「老師,給我們看紅裙子的好不好?一下下就好了嘛!」那一班秩序不錯,上起課來很順利,的確還有時間,我於是開了Rojo的版本,從coda開始放。由於剛剛才看過Herrera,印象還很深刻,很容易可以為兩位女首席作比較:Herrera大方熱情、青春洋溢,看起來很直白坦率,而Rojo優雅細膩,情感內斂含蓄,呈現了更女性化的婉約風情,顯然,那一屆的學生是比較「哈」Rojo的,數轉圈數時的音量熱情度明確顯示差異,接下來的兩班也傾向「紅裙子的女主角」,不曉得為什麼她那麼對小鬼的味口(老師我明明就比較愛ABT的編舞,嗚...),有些小傢伙的反應很直接:
「我比較喜歡紅裙子的因為她很漂亮!」(怪哉,畫質那麼差,臉蛋分明就不清楚)只能說,魅力真是種神奇的東西啊。好吧,其實看過幾次之後,連我也喜歡上Rojo表演的版本了,雖然也不是沒看過其他精彩炫麗的演出,比方像超技派的Natalia Osipova和Ivan Vasiliev,但是,看起來就沒辦法那麼「來電」啊,真是奇怪。

 
1998年的ABT版。我一直很喜歡這個巴瑞辛尼可夫改編過的版本,俐落直接又強烈,也不脫泥帶水,配合曲子的抑揚頓挫,看起來很爽快,兩位陽光型的舞者搭配得也好,很推薦這場演出。巴黎歌劇院採行的紐瑞耶夫版,舞步刁鑽細碎,簡直像在抽筋,有幾個動作光是用看的都覺得要扭到腳了,唐吉訶德是一齣那麼熱情奔放、不需要太多演技層次的舞碼,雕琢太過反而很滑稽,不過,這邊的服裝設計的確是有點……如果能改成黑紅對比的顏色,應該會更「有味」吧。

年代不詳的錄影,但是,會跟McRae同台就表示一定是近幾年(起碼是2008年以後)的演出,這齣原先被我拿來救火、本來不看好的影片,卻意外受到好評,發現其實形象淑女的Rojo也有「爆發力on」的時刻,當然比起小炸彈般的Osipova,她還是很lady的,說來好玩,Rojo的長相明明就很「西班牙」,可是,每每看她演出典型西班牙角色:諸如卡門或是姬特麗時,總覺得她不夠風騷嗆辣。歌劇裡頭也是,著名的卡門詮釋者其實常常不是西班牙人,比方說西米歐娜朵是義大利人,荷恩、米蓮絲和邦布莉是美國人,芭爾札是希臘人,算起來只有柏崗札是西班牙人,然而,柏崗札的唱作也以柔和典雅著稱,一點都不狂野。看來這些「典型西班牙角色」,恐怕更多是外人對西班牙的想像,而不全然是「真正的西班牙」呢。

至於演出錄影豐富的Rojo 有沒有遺珠呢?當然是有的,劇院上演的舞碼其實泰半都沒錄影,有些非主流舞碼,可能在銷售壓力下,連照片都很難得見。Rojo的《水妖翁蒂妮》是我覺得沒有錄影非常可惜的遺珠。這齣艾胥頓在1958年為瑪歌芳婷創作的夢幻舞碼,情調浪漫神祕,十足童話氣氛,瑪歌芳婷飾演的翁蒂妮非常純真可愛,走出「水簾洞」時那接觸到冷空氣顫抖一陣的手臂堪稱神乎其技,跟自己的影子大玩追逐戰的時候也很逗趣,,但是,我出生的時候,芳婷已經退休了,我無緣親臨她的時代。《水妖翁蒂妮》並非熱門舞碼,上演機會少、影音產品更少,沒得看。無福親臨現場觀賞,臺灣也沒有DVD發行,唯一的錄影只有依靠網路,而且是五零年代不完整的版本,真是無奈。聽聞Rojo演出的翁蒂妮風評極好,非常精彩,因為缺乏影像記錄,只能憑著她在其他舞劇中的表演想像,尤其是Rojo眉宇間確實有幾分神似瑪歌芳婷,演出的風格也很像......後來,聽說英皇在2009年有出過現場錄影的DVD,原本很令人高興,可是,那個場次的女主角並不是Rojo,而是ROH另一位首席吉田都......真令人大失所望。原本在觀賞的時候努力說服自己不要對吉田小姐抱有歧見,可是,她那「裝可愛」做作的表情讓我看了半天怎麼樣都無法入戲,只覺得「演很大」,不舒服,高舉時足尖的動作也很怪異,那個抽搐的「蟑螂腳」(詳見底下連結16分57秒起)看起來教人很不自在...男主角怎麼會愛上這樣的水妖精而拋棄自己的未婚妻呢?心裡著實埋怨英皇怎麼會排這樣的卡司來錄影,評價很好的Rojo呢?為什麼不錄她?勉強安慰自己,或許是因為吉田都輩份比較大,所以「優先錄用」吧?還是2009年的時候Rojo錄影又是「舞姬」又是「瑪儂」的已經「滿檔」了?(她的錄影排太多對別的首席舞者而言的確也說不過去,殘念......吉田都版的翁蒂妮錄影居然有來台販售,在誠品見過好多次,興致很缺啊。)

有興趣可以參照底下的連結:
2009年吉田都版錄影
1958年瑪歌芳婷版錄影

抱歉,因為YouTube的影片被移掉了,只好放土豆和優酷的連結.....演出優劣其實很容易判別,水準真的有差。我為錄影裡的《翁蒂妮》不是Rojo主演而遺憾,就像我始終不解,為何約翰‧紐邁耶編舞的《小美人魚》全版錄影的女主角居然沒起用他們漢堡芭蕾舞團優秀的當家女首席Silvia Azzoni,卻非得要找譚元元來飾演,譚的全版錄影我不是沒看過,肢體、作表都不夠到位,比起Azzoni遜色很多.....

Rojo的翁蒂妮。沒有影像記錄,只有照片,多可惜。很希望能看到她演出的影像,哪怕是記錄片中的一小段還是廣告片、預告片都好啊。This Picture from:Tamara Rojo's ballet roles: in pictures

Rojo在去年二月的時候告別了皇家芭蕾舞團,她在ROH的最後一場演出是艾胥頓為瑪歌芳婷與紐瑞耶夫「量身訂做」、改編自小仲馬茶花女的《瑪格麗特與阿蒙》,和來自烏克蘭的「壞小子」Sergei Polunin搭檔演出。Polunin有種壞壞的叛逆氣質,搭上很淑女的Rojo,這樣的組合還真的有幾分神似當年的紐瑞耶夫和瑪歌芳婷。

Rojo的瑪格麗特扮相十分嬌豔迷人,和小仲馬形容的「烏黑秀髮、白裡透紅的臉蛋,一雙明眸顧盼多資」的瑪格麗特形象意外相近。(當然,身高就......)

這齣舞劇的DVD是在巴黎歌劇院的販賣部買的,說來好笑,既是在法國的地頭上,理當買法國產品才是,結果,在當場挑了半天的結果,居然買了英國的東西......不過,《茶花女》是法國故事,發生場景大半在巴黎,勉強說來也算是跟法國牽得上邊了(好牽強的理由)。廣受歡迎的《茶花女》有幾個著名的版本,威爾第歌劇算是最有代表性的,連葛麗泰‧嘉寶聲威赫赫的1936年電影版,都使用了歌劇的旋律當襯底音樂。艾胥頓的《瑪格麗特與阿蒙》也是建立在這個基調上。誠然我更喜歡紐邁耶版的精緻細膩,不過,艾胥頓的版本有一種如今看起來十分典雅、深具舊時代風華的隆重風情。Rojo的瑪格麗特有種濃郁柔膩的女性馨香,圓潤、肉感,帶著脂粉氣息,甜度直逼瑪格麗特喜歡的糖漬栗子,Polunin演出的層次略遜於紐瑞耶夫(說真的,又有幾個人贏得了紐瑞耶夫?),但是年輕的他將青年灼熱的血氣帶進了戲劇之中,搭配散發著強烈母性的Rojo,有種親密的官能氛圍。一如歌劇,芭蕾中也有多位傑出的瑪格麗特,如Sylvie Guillem倔強與倨傲表像之下的徬徨與柔情、Svetlana Zakharova似水般清靈的丰姿、脆弱無依得令觀者心疼,而Rojo在她們之中最有熱度的一位,她的形象具體、實在,是個活生生的女人,幾乎不像是戲裡人物,雖然妝扮後有些神似瑪歌芳婷,但是少了前輩那種世故練達的神氣,多了幾分親和率真,我想,應該是時代風氣的影響吧。雖然,我想Rojo私底下應該是個幹練的現代女性,離開英皇之後,她加入了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B),成為該團的藝術指導,某段記錄片裡,我聽到她和同事 ── 同樣也曾在英皇擔任首席、而後隨她落腳ENB的Alina Cojocaru ── 的對話,兩個女生都有著副甜美的聲線,Cojocaru纖細的聲嗓宛若少女,但Rojo則否。在她的聲調裡,我聽出她除了溫柔之外,還帶著剛毅堅決的態度,透露著性格上的幾分頑強。我發現,即便是看了那麼多她的影片,仍無法將她一眼望穿,當然,藝術家總是有多方面向,面向愈多,代表的是內涵愈豐富吧。如此的好才情,才能教人「看妳千遍也不厭倦」呢。

最後放上Rojo的告別之作《瑪格麗特與阿蒙》,她的演出並不是乍看之下非常驚豔的型,但是愈看愈有韻味,有著細膩的肢體語言、表情變化和穩重不躁進的詮釋,是經得起再三反覆咀嚼深思的呢。有興趣的話也別忘了另外三位文章裡面有提到的大師喔!每個人的瑪格麗特都有各自不同的趣味,千變萬化地讓人目不暇給,藝術就是因此才豐富的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