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切合主題,這次放珍珠的圖片。圖片來源:朱倖誼,《寶石價值觀》,台北,聖典,2008:157 |
《紅樓夢》第五十九回中,曾藉丫鬟春燕之口,轉述寶玉曾說過的一句玩笑話:「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
十多歲時初看到這句話,只覺得一肚子火氣,心裡只想:這是封建時代的沙文主義加上處女情結作祟,搞不好還有戀童癖的嫌疑,說穿了就是中年歐吉桑的好色心態,把女性的生命歷程說得如此不堪,不過就是貪戀青春的肉體和少女單純無知的心智、畏懼女性有自己的自主權,從而產生的被閹割恐懼罷了!我雖非定義上的女性主義者,這樣的說詞仍難免讓我有被冒犯的感覺,那就像看到維多利亞時期的對於理想女性的定義、或是日本漫畫裡的少女崇拜一樣令人作嘔。我曾思考過:若所謂處子才是高貴聖潔,那世間所有已為人父母者,不都已經是「遭受污染」了嗎?難道世上的人都不是人生父母養的?為什麼連西方也要特別強調童貞女瑪利亞是「無原罪之身」?這不是對古代帝王招納後宮的行事找了好藉口,因為女人「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怎麼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反正「用過就不值錢了」,剛好可以再找更多別的新鮮貨色來「補充」?總之,當時年輕的我把文字重點聚焦在「出嫁」上,對這敘述真是反胃極了,只覺得誠然是曹雪芹,也難脫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習氣……沒辦法,輿論太可畏,面對一致的社會壓力時,要不屈從也很難吧。
年齡漸長步入社會後,逐漸發現到一個事實:無論思想如何自我、行事如何我行我素,想要生存得順利,終究還是得強迫自己去符合社會期待,試著與環境妥協─不,豈止是妥協,是要去適應各個環境的空氣,使自己無論到哪都能活命─慢慢地,我發現了一件事,無論嫁不嫁人與否,我終究失去了某個部份的純真,逐漸向現實與功利靠攏,目的無非是為了活著,而且要活得好。那個年少時孤僻的我開始學著與人交際,不是因為寂寞,而是為了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在要緊時刻不致於孤立無援;那個幼小時暴躁易怒總不時發脾氣的我,嘗試著就算在盛怒之中,也得用溫柔的聲音和表情與人溝通,不,最好不要真的生氣,要練就不輕易動怒的工夫,不是因為避免傷害別人,而是為了避免與人摩擦之後被放暗箭中傷;與其當童話世界裡的白雪公主,不如當能幹務實的郝思嘉。曹雪芹寫「嫁人」,我主觀推測可能是當時的女孩子人生選擇少,婚姻算是最終的出路,所以出嫁應該是個方便的女性社會化的分界點,算是等同於現在的「畢業」吧。以前的女孩,結婚成了婦道人家,就要進入「家族」這個大社會,尤其是離開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到了夫家,更是個未知的世界。要在那個陌生的世界立足,常常得要用盡全身力氣才能挺身站穩。近年來《甄嬛傳》之類的宫鬥小說大行其道,大概就是因為傳統婦女勾心鬥角的戰場上,與現在的職場血淚有著微妙的呼應吧。在這重重的算計與心機之中,所謂的赤子之心就這麼地被消磨殆盡了,於是,原本美麗的寶珠變成了帶著腥味的魚眼睛。其實,不只是女性,我想,男性也是這樣的吧。媒體中總不乏見到天使般的小童星長大之後因為種種緣故成了歪七扭八的社會麻煩,不就是種種變化中最沉痛的案例嗎?
年齡漸長步入社會後,逐漸發現到一個事實:無論思想如何自我、行事如何我行我素,想要生存得順利,終究還是得強迫自己去符合社會期待,試著與環境妥協─不,豈止是妥協,是要去適應各個環境的空氣,使自己無論到哪都能活命─慢慢地,我發現了一件事,無論嫁不嫁人與否,我終究失去了某個部份的純真,逐漸向現實與功利靠攏,目的無非是為了活著,而且要活得好。那個年少時孤僻的我開始學著與人交際,不是因為寂寞,而是為了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在要緊時刻不致於孤立無援;那個幼小時暴躁易怒總不時發脾氣的我,嘗試著就算在盛怒之中,也得用溫柔的聲音和表情與人溝通,不,最好不要真的生氣,要練就不輕易動怒的工夫,不是因為避免傷害別人,而是為了避免與人摩擦之後被放暗箭中傷;與其當童話世界裡的白雪公主,不如當能幹務實的郝思嘉。曹雪芹寫「嫁人」,我主觀推測可能是當時的女孩子人生選擇少,婚姻算是最終的出路,所以出嫁應該是個方便的女性社會化的分界點,算是等同於現在的「畢業」吧。以前的女孩,結婚成了婦道人家,就要進入「家族」這個大社會,尤其是離開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到了夫家,更是個未知的世界。要在那個陌生的世界立足,常常得要用盡全身力氣才能挺身站穩。近年來《甄嬛傳》之類的宫鬥小說大行其道,大概就是因為傳統婦女勾心鬥角的戰場上,與現在的職場血淚有著微妙的呼應吧。在這重重的算計與心機之中,所謂的赤子之心就這麼地被消磨殆盡了,於是,原本美麗的寶珠變成了帶著腥味的魚眼睛。其實,不只是女性,我想,男性也是這樣的吧。媒體中總不乏見到天使般的小童星長大之後因為種種緣故成了歪七扭八的社會麻煩,不就是種種變化中最沉痛的案例嗎?
在雜亂的人世中,或許因為生活的必要而多少沾染些俗世的濁氣,貪婪與計較使人面目可憎,難道真的沒有從一而終保有像明珠般光彩照人的特例?不,當然有的,而且,仔細檢視起來,那並不是特例,不是歷史名人那般的大人物,而是許多默默地在我們身邊付出的人。無條件愛著子女的父母、互相依靠扶持的手足、那些在生命歷程的艱難中曾出手幫助我們的貴人們,難道就不是所謂的「無價寶珠」嗎?而那對理想堅持的赤誠之心、對生命的熱切之愛,生活中的歡笑、喜悅、痛苦與淚水,不正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或許有時會因為現實的困厄而蒙塵,但只要我們有著夠堅強的意志,而且不被俗世的虛名所困惑,塵埃是可以抖落的。珍珠要經過蚌貝長時間的孕育才能生成,寶石因為嚴苛的砥礪而發光,信念因為堅定而無價,珍寶需要細心呵護才得永存,如同在成人世界中難得的赤子之心,就像所謂的「寶光」,也是需要我們悉心照料,才不致失去吧,願我們在其後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仍能保有這份難得的光華,不至於變成腥臭的「魚眼睛」呢。
2 則留言:
我現在才二十一歲呢,如果說自己是枚魚眼睛,誰都不會相信。
而且,本來就沒歷練到那樣的程度。
進入社會後,有社會的磨厲,同時也有進入社會才體驗得到的快樂。
還活著的魚,牠們的眼睛其實也不會混濁到哪裡去。我們要像活魚,對吧?
快開學了,高雄那邊還好吧?
「活魚的眼睛」這個說法大好啊!我喜歡這麼積極的精神~可惜這邊不是臉書沒辦法按讚哪!(給你100個讚!)
另外,說到高雄...算是還不錯,這兩個禮拜來人群似乎「集團式焦慮」慢慢在消褪中,比較不會那麼惶恐了,雖然我每次開瓦斯爐的時候都仍然會不自主地焦慮...(真沒辦法,腦神經太弱啦~~)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