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歌仔戲

昨天在電視節目上看到許秀年,聽著她的聲音,突然有種非常懷念的感覺,就像一股來自童年的氣味,悠悠地從未知的地方飄散了出來。印象中最鮮明的她,是楊麗花的長期搭檔,經典不敗的歌仔戲小生和小旦,她們倆的聲音我閉上眼都認得,即便家中沒有她們的唱片。

我看的最後一齣歌仔戲是《新狄青》,那時楊麗花是狄青,許秀年是雙陽公主,開頭雖是陪著外婆看,不過看著看著,我自己倒成了追戲的戲迷…那年出了很多不錯的好戲,對我來說,《新狄青》比什麼《雪珂》、《一代皇后大玉兒》要好看得多。雖然事隔多年後再重新檢視,《新狄青》在楊麗花的作品裡頭並不算最傑出,有些地方甚至有點荒唐可笑…不過,摻雜著美好的回憶,懷念的曲調在腦海裡愈發地迷人,令人熱淚盈眶。《新狄青》下檔後,因為升學之故,我沒再追過任何一部戲,連電視節目都少看了,隔年,會定時收看歌仔戲的外婆過世,幾乎是同時,就像一個時代的消褪一般,電視歌仔戲節目慢慢地從螢光幕前退出,待我上大學的時候,日劇、韓劇和八點檔的鄉土劇大行其道,但主流節目裡頭已經沒什麼歌仔戲的影子。 

重新開始看歌仔戲,居然是因為工作的關係。由於教學上的需要,我認真地找了不少關於傳統戲曲的資料,京劇、崑曲、偶戲、南管、北管…聽得最順耳的、最快消化吸收的仍是歌仔戲,畢竟從小耳濡目染,那腔調和音色,說唱唸作的方式,都是我最熟悉的吧。拜現在的網路與多媒體發達,我才又一個一個地把他們找了回來,小時後片片斷斷的回憶,終於逐漸拼湊,愈發完整,今日,我甚至發現,我凝視的不只是戲,而是那段期間的歷史本身,我們這一代人所經歷的社會變遷與世代斷層,竟如此地劇烈、又如此微薄,微薄的是因我們當時的年少,年少無知得無法察覺,劇烈的是如今再次回想,意外發現原來環境變化之大,「現代化」、「已開發」與「落伍」、「陳舊」之間只有一線之隔,而這短短的一線之間,卻有著幾不見底的鴻溝。所幸現在依舊仍有歌仔戲演出,都市城鄉中仍有歌劇團經營,各式傳統戲種裡頭,歌仔戲算是最常上演的吧?這幾年我們也看過幾場精采的現場演出,在家時偶爾也來個生旦對唱,將那些美好的老旋律牢牢地記在心裡。


※題外話:

之前猛追關於曹子建的戲劇作品時,發現幾齣以他為題材的歌仔戲─是說「洛神」本來就是相當著名而且典型的戲劇題材。首先找到葉青與楊懷民的《金縷歌》,後來又再找到了楊麗花領銜的《洛神》和《新洛神》。可惜的是,楊麗花的兩齣洛神都不是她「永遠的娘子」許秀年擔任女主角,讓我這個已經被兩人固定搭檔制約的戲迷感到有點悵然。1984年版的《洛神》女主角是司馬玉嬌,1994年《新洛神》的女主角是馮寶寶,唉唷,怎麼會這樣嘛。不過,許秀年在1983年的時候出過車禍,恐怕1984年要參與演出並不容易,而1994年那回,許秀年跳槽到中視…只能說真是陰錯陽差呀。但是認真思慮起來,以角色的條件而言,楊許配就曹植與甄宓,真是很不合適,戲曲裡的甄宓比曹植年長7歲,歷史上的甄皇后與陳留王年齡差距達10歲,而許秀年不但小了楊麗花10歲,還長了張圓圓的娃娃臉,硬是要湊合的話,只怕會像Laurent HilaireDorothée Gilbert要聯袂演出《茶花女》的阿蒙與瑪格麗特一樣奇怪吧。(事實上,唐美雲和許秀年演出《銅雀煙雲》時,明明男女主角演得都很好,可是近鏡頭特寫時,我仍然有種奇怪的感覺…)

司馬玉嬌和葉青的甄宓各有特色,我都很喜歡,比較奇怪的是馮寶寶…並非她演得不好,但找香港演員來演出歌仔戲,無論風格、作表都有些突兀,和戲曲的總體氣氛難以融合,儘管找了許仙姬配音兼幕後配唱,仍然難以化消那種違和感,不過,曹子建和甄宓本來就是兩個難演的角色,現在就算要我擬出適合的演員,我想破了頭也很難想出來…不,就算要我用畫的也畫不出來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