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南宋畫家李迪的《醉芙蓉》,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我好喜歡這幅畫。照理說,這麼好的作品應當在壓軸,不過,因為版面美感之故,就讓它在刊頭啦。李迪的《貓奴小影》也很可愛喔。(何政廣,《花卉》,台北,藝術家,2006:161) |
一般說來,文章裡提到的芙蓉有兩種,一種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出水芙蓉」,也就是荷花;另一種,就是一日三醉,被白居易稱道是「水蓮花盡木蓮開」的木芙蓉了。
我以前不太能欣賞芙蓉的美感。是說,十七、八歲的臭小鬼的審美觀仍是色光取勝的,對鮮豔、華麗的形象比較有反應,植物圖鑑上的芙蓉花那時在我看來,就是爛爛的一坨植物,有著不太明顯的粉紅色,就連葉子也是爛糊糊的一大片…真不曉得古人為什麼要對這種粗糙的植物讚不絕口,不屑地想:八成是「芙蓉」兩字寫起來很美吧。
會開始留意到木芙蓉,大概已經上大學了。
芙蓉的花梗很挺,看著就有種「傲氣」跑出來了呢。(簡錦玲,《詩情花意》,台北,大樹,2003:194) |
大一的時候修工筆花卉,到了後半學期,我開始專注地畫扶桑花,因為扶桑在學校裡到處可見,花色多,花型又大又美,要寫生也比較方便。那時候畫了好幾張,還在課堂上得到了個「扶桑代言人」的封號呢。只不過,隨著天氣愈來愈冷,學校裡的扶桑花慢慢垂落頭去,到處都找不到能寫生的花影子了。偏偏那時候就正要畫那個學期最重量級的絹本畫,真是令人著急!
於是,我留意到了芙蓉。
那時學校附近的馬路邊有一叢,我這個大目女起先還以為那是「變種粉紅色扶桑花」哩。當時只覺得那種花姿態很美,像裙擺一樣的花瓣又高雅、又粉嫩,和校園裡常見的紅橙黃色的扶桑花不太一樣…總之,我的作業有著落了。
當我抱著素描簿蹲在路邊畫圖時,一個路過的阿婆對我說:「這芙蓉花真水齁?」我只有含混點頭、微笑回應,滿心不以為然地想:「芙蓉?這不是新品種扶桑花嗎?」一直等到晚上回到寢室後,翻開植物圖鑑一對,才發現,這哪是什麼扶桑花,這是如假包換芙蓉啦!雖說,錦葵科木槿屬的木芙蓉,和扶桑本來就是近親。芙蓉比扶桑耐寒,長得又有幾分相像…於是,我的絹本工筆畫作業,就是這個「木芙蓉」…勉強「撐」住了「扶桑代言人」的名號,因為在課堂上,大夥和我一樣,把那當成「粉紅扶桑花」,老師比較厲害,跟我說:「妳這幅畫…花的姿態有點傳統文人畫的痕跡喔…」我哼哼哈哈地苦笑,古時芙蓉確實常入畫,我嘛,八成想要「維持」「扶桑代言人」面子,硬是把花畫得更像扶桑一點…現在想起來真是愚蠢的行徑。
芙蓉的美感有點「東方」,帶著清幽、淡雅的氣質。(《花草遊戲58期》,台北,麥浩司,2011:11) |
本想放那張畫上來的,不過,畫送給了遠在美國的姨媽,我自己沒留照片,所以就…放雜誌圖片啦。
現在看來,芙蓉確實較扶桑更多靈性一些。纖細卻有些崢嶸的枝條、傲然的姿態,和鮮濃艷鬱、喧鬧的扶桑氣質全然不同,有朝一日,我真應將這兩種花朵再好好畫過,這次,要悉心地描繪她們的氣質,不要再移花接木隨便帶過了呢。
芙蓉的美感是較為清冷的,和嬌美豔麗的玫瑰大大不同,也不同於牡丹芍藥的富貴氣象。《紅樓夢》第六十三章,寶玉的生日宴上,黛玉抽籤抽中了芙蓉,是故,林黛玉的代表花卉就是芙蓉,被視為黛玉「分身」的晴雯過世時,賈寶玉還寫了《芙蓉女兒誄》悼祭她,其中幾句「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河薄命。」因是對著黛玉講的,被視為一語成讖。錦葵科的植物如木槿、扶桑、芙蓉的單花花期都只有一天的壽命,日出開了花、日落就凋謝了。把芙蓉比做林黛玉,真是大大相合呢。
這張陳粲的畫將芙蓉的性狀描繪的很清晰,雖是單色墨畫,可是要畫到這個程度絕非易事,尤其是我這個拿硬筆拿習慣的現代人…(《明代吳門繪畫》,台北,商務,1990:155) |
1 則留言:
看完真是著實上了一課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