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一門英烈

最近很認真地在找尋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終於重新發現了偉大的霍爾班(Hans Holbein),而且正確說起來,是3個Holbein。
最先冒出來的感想是──藝術天份果真大半來自遺傳。
首先是霍爾班家族的開山始祖老漢斯(Hans Holbein the Elder),再來是霍爾班家族的長子,只活了25歲的安布羅休斯(Ambrosius Holbein),最後是最著名、最有才華,為亨利八世家族留下數張生動肖像畫的的小弟小漢斯(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先來看老漢斯的作品吧,

這張完成於1511年的素描,畫的是他的2個兒子,左邊的是安布羅休斯,右邊的是小漢斯,總覺得安布羅不曉得是身體不好呢,還是性格容易緊張,總覺得在這張畫裡他老了弟弟好多,有點恐怖,他們兄弟倆只差三歲而已,外貌上怎麼會差那麼多呢?比起漢斯泰然自若的神態,安布羅顯得侷促不安,甚至顯得有些神經質,無聊的我忍不住想著,是感受到弟弟不世出的才華而感到惶恐嗎?還是恰好有病在身?也許父親比較疼愛弟弟(對啊,為什麼爸爸叫漢斯,弟弟也叫漢斯,而哥哥卻叫安布羅休斯─還是阿公就叫安布羅休斯,所以哥哥跟著阿公叫呢)?或者,更理性的解釋是,爸爸先畫了弟弟之後,隔了好幾年才又再畫哥哥?畢竟安布羅過世時才1519年,老漢斯比他多活了5年,或許,這張素描其實是安布羅快過世時畫的,若是這樣,那也真令人感傷啊。
嗯,所以再來看看安布羅的作品吧。

看了這張圖,我可以確定,其實安布羅非常有才華。這張「年輕人的肖像」完成年代大約是1518年,安布羅才24歲。就現代的說法,那時的他不過是大學剛畢業、剛服完兵役的大男孩,居然使用了這麼大膽的構圖──十六世紀的一零年代,肖像畫仍屬標準模式,連優秀的拉斐爾都不曾採用這種「斜角切入」式的構圖──呈現出畫面的縱深,讓畫面驟然廣闊了起來,肖像畫不再是呆呆地貼在背景上,顯得格外生動。縱使筆法上維持了那個年代的德國畫家生硬的線條,但比起同個年代的杜勒,仍溫暖柔軟得多──他若能再活久一點就好了,真可惜。
(有圖有真相,附上杜勒的作品瞧瞧。)

相較之下,杜勒的人物形象強烈、色彩鮮明,線條俐落而冷酷,不過,好玩的是,德國畫家的用色相較起義大利畫家,顯然「沼澤」得厲害,大概是氣候的關係?真怪,平平是油料,為什麼德國畫家有辦法把畫面塗的那麼「賽」呢?連出了名陰森森的達文西都沒「賽」成這樣啊。
再來看看霍爾班家族中最著名、也是最典範級的小漢斯吧:

我不知道小漢斯是不是很呷意哥哥的作品,也參考了類似的構圖──不過,這張圖的完成年代是1516年哩,咦咦?!那麼是哥哥參考他的囉?嘩,小漢斯才19歲而已,天才果真就是天才啊(不過私以為還是安布羅的那張較為出色),或者,其實構圖都是爸爸打的?同一個工作坊出身,畫風極度類似是很稀鬆平常的,再者,他們父子三人在1520年代以前的畫風本來就很像,幾乎難以分辨,就像貝利尼家族系統下發展的吉奧喬尼和提香,早年的畫風幾乎分不出來,提香的兩大弟子丁特列托和維洛內些,有時人物形象頗為類似,當然,我個人最喜歡的,仍是小漢斯在1519年以後、逐漸發展出個人風格的作品:

先來看看這位英俊瀟灑、卻一臉傲慢痞樣的年輕人吧,欸,其實他完成於1517年(畫上有標年代),可是他這副優越感十足的討人厭表情實在讓我登時想起了那位@#$%的伊曼紐君啊,所以我一定要放上來,烏鴉妹,這張要記得多看他幾眼喔。再來是這張:

完成於1533年,典型的霍爾班風格,精緻、厚重、簡潔、冷靜,肌膚的光澤、布料的紋理、物品的質感皆掌握得恰到好處,人物形象不僅鮮明,而且傳神。坦白說,若真要我來介定,我會說老漢斯、安布羅、克爾阿那赫、格林勒華特,甚至是杜勒,在藝術表現上都仍未完全脫離中世紀,小漢斯的藝術中才可見較為明確的文藝復興色彩,無怪乎霍爾班的肖像畫那麼搶手了,果真是大師,相同的題材,連杜勒與之相較,都幾乎要遜色了。
最後再來看看老漢斯的作品吧:

完成於1514-1515年,畫中人物一樣是兄弟倆,但...那個小矮人是什麼涵義,還是...那是爸爸!(講笑的啦),只是...為什麼反而看起來變年輕了(尤其是安布羅)?有人能告訴我為什麼嗎?還是,反正古典畫作的創作年代也只是寫來參考用的?

沒有留言: